本页位置:集团首页 > 北京关公画堂 > 最新动态

新闻

《了凡四训之我鉴》长篇连载 047 汪汀 著 察己必疏 闻谤则喜

第十七章节:察己必疏,闻谤则喜

【原典】

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馀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

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了凡四训之我鉴》插图 汪国新

【译文】

面对别人的毁谤也不生气,即使谗言像熊熊烈火一样猛烈,也只不过是举火烧空,最终也会自己熄灭。面对别人的毁谤而发怒,费尽心机地去辩护,这就如同春蚕作茧自缚。生气发火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其他的种种过失,都可以以此类推。这个道理若能明白,过错就不会再发生了。

子孙必有兴者

《了凡四训之我鉴》插图 汪国新

【启示】

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最开明的皇帝应当是唐太宗,他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是出了名的能够听取臣下的劝谏。臣子讲错了他也不生气,也不反驳。旁边的人为他打抱不平,太宗回复说:“假如我制止他,以后就可能很少有人敢这样,没有顾忌的把心里话告诉我了”。

再深入一步分析,唐太宗是把“我执”放在第一,还是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正是因为他破除了我执,没有当做这是别人在攻击“我”。臣子有可能从他们的角度说出一些我没有考虑到的事情,这样不是对老百姓更好吗?我广纳良言考虑周全,做的决策更正确,老百姓更受益、更加拥戴我,国力也更强,那不是好事吗?退一步讲臣下讲的问题如果我已经想到了,听一下有什么损失呢?他不全面的知道我,正如我也不全面的了解他。相反,如果我生气堵塞了言路,信息不通畅,上下隔阂左右失当,德行下降福报打折,那不是真正应该郁闷的事吗?

“工于论人者,察己必疏”。我们人类有个特点,那就是看别人的问题特别清晰,看自己的毛病特别糊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其实是很难做到的。很多时候自己想很久也不知道的原因,别人反而一句话就讲出来了。为什么?因为自己有“我执”,自己有私心,私欲障碍了智慧的运用。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闻谤则喜”恰恰是最好的良药。所以古人把一个简单的“忍”字,居然细细的分为“力忍,忘忍,反忍,观忍,慈忍和喜忍”六个层次。

 

书籍完稿于2019年8月

发表于2021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