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集团首页 > 北京关公画堂 > 最新动态

新闻

《了凡四训之我鉴》长篇连载 012 汪汀 著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

第十章节: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原典】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了凡四训之我鉴》插图 汪国新

 

【译文】

听了云谷禅师的话,我进一步追问到:孟子所说求则得之是因为我所求的东西的掌控者在我,仁义道德我是可以求得的,但是功名富贵这些东西的掌控权不在我,我又怎么能求得到呢?

云谷禅师说:孟子说的话并没有错,是你理解错了,六祖慧能大师曾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反省自求于心不仅能寻求到人与生俱来发端于人心的仁义道德,而且还能得到身外的功名富贵,最终达到内外兼得。相反,人如果不反省自躬、内求于心,而徒劳地向外寻求,即使得到,可能是用你的品德换回来,这样就很可能内外双失,没有什么益处。

九州生气

《了凡四训之我鉴》插图 汪国新

 

【启示】

决定权在我的东西,我是能够求得的,但是决定权不在我的东西,我也能够求得吗?云谷禅师打开了一扇窗,而了凡现在拼命往外跑,因为他在命运的牢笼里实在是憋得太久了。德行、知识、慈悲、勤奋、简朴等等,这些我是可以做到的,因为控制权在我;但是功名、富贵、贤妻、寿命,这些外界的东西怎么可能求得呢?传说中的有求必应,是真的吗?

章嘉大师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是章嘉大师有解释。有些人在佛门当中,求却求不得,那是因为不如理,不如法。如理如法的求,就会有求必应,最终达到《华严经》里所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究竟圆满的结果,内外皆得的大圆满。事事如意,没有一件不称心的事情。

外界是常数,外面不会变;心地是变数,可以变化。比如你拿鸡蛋去碰石头,尝试一百次都是鸡蛋被石头敲碎。因为鸡蛋就是鸡蛋,石头就是石头,他们是常数,不会变。但是你改用铁锤去砸石头,那么石头就会被你砸碎了。石头还是原来那块石头,你的想法变了,换了铁锤带动外界的结果变了。

在一次火灾中,两个女孩儿为了把她们的钢琴从火中救出来,毅然冲进火海把钢琴抬了出来。当消防人员扑灭大火后,她们俩想把钢琴重新搬回房间,结果钢琴却纹丝不动,怎么都抬不回去了。钢琴还是那个钢琴,但是当初迫切保住钢琴的那颗心没有了,也就抬不动了。

了凡先生二十多年来心地非常的干净,他忠实的守住了命运,没有妄念,没有分别心。外界是常数,他的心不知变化,也是常数。所以他二十多年连考试的名次都没有改变一下。

什么是内求,什么是外求呢?内求就是挖掘自己的潜能,使自己德才兼备,反省自躬,提升自己;外求就是调动外部资源,四处求人,不择手段,打压异己。比如一个演员如何做到内求呢?那就是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勤奋、天赋都用于如何塑造角色,提升修养和专业上面;相反,外求就是把精力用于公关导演、制片以及周围的关系上。放眼百年全球影视事业,真正站在巅峰的人是通过内求得来的,还是外求得来的呢?

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借用一句《道德经》的说法,叫做:“道生之,德畜之。”当我有一个愿望,我要首先确保这个愿望是正念。然后虔诚发心,把自己当作一座可以发射愿望的发射塔。在过程中通过良好的品德和自己的努力,宇宙收到信息后会反馈回来,最终达到内外双得。反之,如果通过不正当的方法,外求得到了。那么内心的品德丢了,外面的愿望也会丢失,这就是内外双失。

比如我想得到一个局长的位置,正确的方式是,首先发心,我如受命于局长职位,一定是更多为百姓谋福利,而不是贪图个人享受。这就是正念,这就是“道生之”,个人愿望符合天道。接着局长岗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个人素质,我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素质。最终我当上局长,还要不忘初心,反躬自省,克勤克俭,用更好的修行争取更大的福报。这才是一个完整的闭环。

我们有一种说法,认为《了凡四训》以及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涉及“有求必应”的内容,这样是不是显得很功利?其实这是大大的误解,因为有求必应的第一原则就是发心要正。发心为大众,就是正念;发心为自己就是私欲。发心正不正,究竟是为大众还是为自己,要等到你达到目的当上局长才能显现出来。

六祖在《坛经》里面讲:“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和王阳明通过格物得到的“心外无物”是一个道理。这个世界没有“别人”,只有更大的“我”存在,而“我”的能量场足够影响整个世界。

云谷禅师的话如晴天霹雳一般,打破了了凡的宿命论。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宿命论,这实在是一种大大的曲解。

 

书籍完稿于2019年8月

发表于2021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