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集团首页 > 北京关公画堂 > 最新动态

新闻

《了凡四训之我鉴》 汪汀 著 长篇连载004 得遇贵人,人生转折

第二章节:得遇贵人,人生转折

【原典】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rán]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

【译文】

有一天,我在慈云寺碰到一位老者,相貌非凡,一脸长须,飘飘然像仙人一样。我便非常恭敬地向他行礼,这位老人对我说,你是官场中人,明年就可以考中秀才,为什么不去读书呢?

【启示】

很多时候人生的重大转折,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袁了凡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他的人生开始转折。慈云寺是一所寺庙。为什么人们经常在寺庙遇到高人?因为在古代,佛教是教育,而寺庙是学校,高人大多在这里云集。

寺庙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在战乱时期可以临时避难。唐代的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宋代《水浒传》里的武松、鲁智深在犯案之后都是选择去寺庙避祸。明代更是如此,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就是躲进了寺庙做扫地僧才没被饿死。了凡生活在明代,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寺庙得到了极大的保护。而新时代的寺庙已经没有这些功能,基本上不是旅游景点就是上市公司。

这位贵人出现了,他“修髯伟岸,飘飘若仙”,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耳旁两鬓垂下来的头发叫做髯,口角两边的叫做胡须。髯也可以泛指面部胡须,比如“美髯公”关云长就是“飘五缕美髯”。贾宝玉也是,虽然没有胡须,但是髯自然垂下来非常英俊。古人(除清朝外)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头发是一辈子不剪的,并且头发是区分年龄、性别的重要标志。严格来讲每年发型都不一样,成人礼就是行冠礼。身体发肤不能毁伤的意义,是时时刻刻培养自己的感恩心和慎终追远之心,好比佛经从未规定人们禁止吃荤,众僧吃素的目的是培养慈悲心一样。

袁了凡对老者的面部形象、身材、气质都有描述。中国从来就是一个注重衣冠服饰的民族,《红楼梦》里的服饰更是经典,甩现在的LV八条街。总之以貌取人是基本规律,有身份的人必须衣着得体,举止得当,京剧里的朝廷命官为了显得庄重都要端着腰带走路。修炼过的人会自带气场,他一出场你就感觉气度不凡。

看到这样一位相貌堂堂、身材伟岸、器宇轩昂的老者,了凡先生迎上前去做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动作——“敬礼之”!我们不知道具体敬的什么样的“礼”,可能是鞠躬,可能是作揖,这些都不重要。可是这样一个动作,引起了对方的足够关注。《易经》的“谦”卦是六十四卦里唯一没有任何坏处的卦象,《了凡四训》后面专门有一个章节介绍“谦”的好处。

记得很多年前,有次我和着中山装的我父亲路过一部电影的拍摄现场,我们两人走过一个长廊,这时迎面过来一群人,走在第一个的是周润发。当时周先生并不认识我父亲,但是周润发看了一眼他的气质,点头示礼,并且站到了一边,让我们先过去后他们一群人才通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人低成王,水低成海”,每个人的成功背后都有他的道理。我们很多时候应该反思:当遇到生命中的贵人时,有没有轻易错过?在现代社会,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他们也不明白,为何在校园里,学生见到老师通常都是绕道走的。

反观自身,在社会上行走通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如果路遇一位形象伟岸、气宇轩昂的来者,我们有没有这种要走上去向他敬礼的勇气和习惯呢?

哲学和宗教的区别是什么,他们是不是不同的思想体系而已?个人认为哲学和宗教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宗教有神通,而哲学没有。所有宗教都有神通,不显神通你怎么信仰?孔先生和袁了凡第一次见面,第一句话就直接告诉他:“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你是当官的命,明年就是秀才!如果当时是你,会做何表情?是继续认真求教,还是扭头就走,说你在搞封建迷信?

这个老者接着问了凡,你是当官的命,“何不读书”,反而在这儿瞎耽误工夫?古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有道理的,所有的人类文明都是靠文字传承下来。不读书,不知理,知书才能明理。而读书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考科举,“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做官是读书人的第一选择。而做官目的是为了更好服务百姓,服务社会,更好的修行,积累更大功德。

中国古代凭什么能够做官呢?答案是凭写文章,考科举就是写文章。所以读书改变命运是真实的,今天是民,明天就是官。仅凭一篇文章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平吗?太能了。别说一篇文章了,但凡一开口讲一句话,水平立见高下。人一开口就包涵了你以前所有的修为学识,几斤几两高下立判。文章有你的书法功力,有遣词造句,有你的逻辑性,有旁征博引的学问,有你的核心观点,还有你驾驭整篇文章的能力,哪里可以掺假?

完稿于2019年8月

发表于2020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