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集团首页 > 北京关公画堂 > 最新动态

新闻

艺术界两会代表如何聚焦“传统文化”

 

  【导语】2017,“两会时间”赶上了北京最好的天气。3月3日至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据统计,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美术界的代表委员共有近50余人,艺术改变中国,既需要通过作品影响人们的审美趣味,也需要从上层建筑入手,扩大艺术在公共政策中的话语权。如何通过艺术的力量迎接文化大发展时代?“艺术问政”成为“两会”中的独特声音。2017年,雅昌艺术网两会专题持续接力。

  最近火了的传统文化如何接近现实?

  2017年春节,《中华诗词大会》连带着董卿、武亦姝火遍全中国,继真人秀之后,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综艺节目缕缕获得高收视率。传统文化,在2017年,获得了举国上下的高关注度和高传播率。毫无疑问,这在两会艺术界的提案里也成为最重要关键词。

  2014年,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就针对当代社会的文化问题提出了“如何关注传统、继承传统”的提案。2016年,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艺委会主任”李延声、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全国政协委员汪国新、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陈智林也都提出了关于传统文化如何扎根当下社会的提案。其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则是传统文化和艺术传承在现实中面临的尴尬境遇。

  这种传统文化遭遇现实的尴尬似乎在当下已经无效了,全民正以热情的怀抱拥抱传统,这种热情体现在《中华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等综艺节目,也体现在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网游《天下3》、《仙剑》,更体现在大众对于“萌萌哒”故宫文化创意衍生品、博物馆IP热,以及具有中国风格的流行音乐、动漫的流行。

  如果说以往都是呼吁,那如今应该做的是落实。如何让具有浓厚历史特性的传统文化能在当代得到有效传播推广,并得到这个时代的人民群众的喜爱?这成为新的问题。2017年度“两会时间”,多位代表和委员都提出了关于传统文化如何扎根于当下的具体措施。

 

许钦松

 

  许钦松:重视传统文化在时代语境下的新型传播模式研究

  许钦松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庞大的概念,拥有完整的生态系统,但是当下的新媒体传播和当下年轻人所接受的传播方式却都是碎片化的,这就决定了传统文化在新媒体传播上具有一定的隔阂和矛盾。另一个矛盾则是,普通老百姓对于传统文化总是带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不仅是时间上有点儿远,解读传统同样也不简单。

  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许钦松提出了几条切实可行的建议:一、在当下,新媒体平台占据传播优势,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新媒体平台的结合,重塑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例如重点性的选取传统文化的某个精华亮点进行短文章和短视频的制作,或者利用某些热点的APP进行植入都是不错的尝试。二、就如最近流行的综艺节目《中华诗词大会》,使得诗词成语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作品在大众里掀起了热议,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有效的激发了大众对诗词的兴趣。增加传统文化的娱乐性和吸引力。文化创意行业在当代具有受关注度高、传播力度大、娱乐性强等特点,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自发传播。三、目前,很多从事传统文化的艺术家和学者对各种科学技术并没有过多的涉猎,使得很多传统文化的产品仍然停留于沉闷的书面形式。利用先进的视觉技术和交互技术,让传统文化展现更具吸引力的新面貌。视觉技术和交互技术已经大量运用在传播领域,各种商业产品利用这些技术打造出令人惊艳的传播形象,从而提升关注度和影响力。

 

卢禹舜

 

  卢禹舜:加强美术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也在提案中谈及“国学热”的升温,“工匠精神”的倡导等等都为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发挥了极大作用,但同时依然还存在一定问题。

  尤其是在美术创作中,习主席提出的“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自发创作原动力不足,简单化图解多于深刻和创造性的表达;关于之传统文化的教育投入不足,传统文化和时代脱节,无法渗透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

  卢禹舜在提案中提出美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通过展览、项目、课题的方式,鼓励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美术创作。2.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家庭教育和公共教育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内容。3.通过多渠道、有感召力的媒体宣传,公益广告,讲座、论坛,公共艺术环境的营造。4.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有益经验,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寻求符合时代审美的、能将抽象的思想观念形象化的美术形式,形成新的文化符号。

  青少年的教育与保护

  传统文化如何延续?在社会中最为直接的体现则是教育。中国美术学院许江继续他数年来不断呼吁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提案,今年提出了“加强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这样的话题在今年则显得尤为值得探讨。早在2014年,李象群就在两会提案中提出青少年艺术得不到普及,但是高等教育中的艺术教育资源却是过剩的,整个艺术教育结构呈现为极不健康的“倒金字塔”状态。

  谁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武亦姝那样的“功名少年”。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适合孩子的成长的?这样的讨论引发了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思考,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功利化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甚至催生了教育改革。

  而在这样的讨论中,传统文化教育、美学教育似乎特别受到青睐,例如注重传统文化对孩子的熏陶,为孩子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条件等。而在文化艺术界两会代表的提案里,有不少值得家长们参考的意见。

 

  刘大为

 

  刘大为:加强青少年的美学教育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认为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质量的提高,青少年的学习条件、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得以享受到了更加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当代开放的社会,世界经济一体化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年轻人带来了接受世界文化的便利,同时对年轻人也是一种干扰。尤其是相对于上一代人,如今的青少年很少有机会融入社会生活,社会体验相对不足,甚至没有经历过锻炼和考验,出于安全考虑,学校也很少设置社会实践课,学生参加社会劳动的机会也很少。他认为,全社会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应该关注青少年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同时,当下的家庭教育已经开始注重书法、绘画、音乐等青少年的教育,却也同时出现了强迫式的教育,报各种特长学习班,尤其也出现了为了考学而学习某种艺术特长的情况。他认为美学教育不一定非要硬性强加给孩子的,不应为大人而学,美学教育应该是以文化和艺术来熏陶孩子,培养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如果孩子对某一种艺术感兴趣,到一定年龄再根据其爱好加强专业培养才是可取的。如此,才能让更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感兴趣,理解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才能在未来更好的扛起艺术的大旗,承担社会责任。

 

李延声

 

  李延声:非遗文化保护与青少年教育相结合

  李延声认为,非遗文化中无论是一个剧种、一种民俗,或一项手艺、一种风味,经过成百上千年流传与沉淀,都是民族文化宝库的珍宝。传播非遗文化,有助于解决对长期以来美育缺失、文化虚无主义思潮的问题。不仅仅是青少年学生需要美育,全社会的人都需要美育。回顾十六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就是从美术开始,促进了全社会的繁荣。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美育兴国,非遗文化是我们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目前,非遗进校园活动正在开展。我们认为,不仅仅对青少年学生,还可以扩展到幼儿园的学前教育,从娃娃抓起。让非遗文化成为美育、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融入人们生活,落在人们心坎里。

 

万捷

 

万捷:关爱保护立法,筑起农村留守儿童权益“防护墙”

  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同样关注社会中的青少年,不同的是他更关注的是:以立法的方式关爱留守儿童。

  当前,我国的留守儿童总量已达6100万人,有近1000万留守儿童“一年到头见不到爸妈”。农村留守儿童则达到900多万,有一半以上的农村儿童每年与父母见面的次数少于5次,加上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虽然之前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这项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万捷认为,《意见》只是行政规章,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保护问题,必须上升到法律层面。

  万捷呼吁,尽快启动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立法,出台留守儿童的保护可行性操作和具体保护细则,筑起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防护墙”,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文化自信:一百年后的重启

  谈及传统文化,绕不开的另外一个关键词就是“文化自信”。恰恰是在一百年以前的1915年,《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办,陈独秀作为主创者就这样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知名的“新文化运动”。一百年之后,经历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又一次被推到前台。

“文化自信”这个在近两年国内外交流中被提及最为频繁的体会,与艺术、美术有怎样的直接关系?不少艺术界代表们带来了不少观点:

 

许江

 

  许江:艺术视角的中国文化自信

  谈及文化自信,许江首先进行了阐释:什么叫信?“信”这个字,单人旁,一个言,人言为信。《六书》里在两千年前就写清楚,人言为信。自信是什么?相信自己说的话。文化自信是什么?就是对自我语言和文化的忠诚与信念。所以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许江在本届两会中同样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他认为东方的建造是一种再生的建造。东方的艺术是一种强调可以再生的艺术。我们在谈传统文化的时候不仅仅要看到传统文化表面的东西,而且要看到传统文化内在的东西。这个内在的东西就是它的根源因素。每个人的知识成长都始于我们的文化教育,始于我们小时候的学习,语文的学习、诗词的背诵、汉字的书写、器物的把玩,周围房子无数次的观看等等。这种文化教育把一些根本的东西融化在我们的身体和血液当中。它是先于我们所有的观念的,先于我们理性和专业性的观念,所以它是最基本的一个自信。

 

刘大为

 

  刘大为:艺术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桥梁

  在近几年的两会提案中,刘大为主席持续呼吁中国美术走出去对于中国文化自信的提升,他认为艺术是中国和世界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桥梁。

  “美术家用丰富多彩的造型艺术语言审美地再现历史进程和民族精神风貌,美术是最为直接的在艺术表现中传达美学观念、思想精神,沟通和培育人们的精神世界。”刘大为认为,中国美术家在近些年来也在继承传统、兼容并包方面做出很多实践,中国优秀的美术作品成果在世界不断展示,逐渐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状况。

  中国美术家协会也重视对于中国文化自信的建立。例如,创办了北京美术双年展,邀请世界各国的美术家、理论家参与其中,从最初的40多个国家的参与到如今的100多个国家艺术家的参与,通过展览和交流,国外的艺术家对中国的发展面貌也非常感兴趣。搭建这样的展览平台也是中国争取话语权的重要步骤,为提高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自觉作出应有贡献。

 

何水法

 

  何水法:在一带一路沿线全面展开传统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经济交流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交流方式。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何水法认为,可以利用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全面深入地展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的交流,这很重要,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从而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

 

汪国新

 

  汪国新:让万物开口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经济的发展让中国在世界地位逐步提高,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艺委会委员汪国新则经常在国外考察时感受到我国文化影响力在世界中的欠缺,他认为,缺乏符合国际发展潮流的传播规律和人们乐于接受的传播载体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我国的外宣工作,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国声音强起来,必须有创新理念、创新形式、创新载体。

 

 

李延声

 

  李延声:将保护非遗文化提升到文化自信来认识

  在提高文化自信方面,近些年来一直倡导非遗保护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艺委会主任”李延声认为,保护非遗文化,是我们提高文化自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和魂,而传承人是非遗的主角,是一种“活态”文化,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和关键。

  他谈到:这些年,我国政府保护非遗文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家立法,探索新途径、新举措和新方法,围绕展示、传承、研究,构建科学化、社会化、立体化格局。但是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地方保护机制欠缺,尤其是偏远地区,往往有申报、轻保护,缺少专项资金支持。不少非遗文化项目面临困境,亟待解决。

 

朱乐耕

 

  朱乐耕:以新的艺术创造迎接文化大发展时代的来临

  朱乐耕认为人类社会将会迎来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人们将会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越来越重视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知识、艺术景观的消费,从而促使文化产业、文化资本、文化资源、文化经济等文化生态链条的出现。他表示,这不仅会影响新的审美体系和艺术价值观的出现,还会影响新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出现,并推动整个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的转型。

  作为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社会审美体系建设以及参与社会新生活方式建设主力的艺术家们,又将如何迎接这样时代的来临?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也是朱乐耕本次提案中的主要问题。

  文物保护承载着民族自豪感

  去年两会,李克强总理专门回答了关于文物保护的提问,他指出文物保护是推动文化发展,可以培育道德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政府的地位。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围绕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等关键词,文物保护是社会了解文化传统的最为有效途径之一。

 

单霁翔

 

  单霁翔:关于故宫的文物保护熟条建议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2017年两会的提案主要与故宫保护与文物和文化遗址保护相关,他的提案包括“保护故宫文物南迁史迹”“加快实现故宫文化遗产完整保护”“提升故宫博物院周边环境质量”“故宫周边古建筑群和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缓冲区管理”“抓紧制定《故宫保护条例》”“推动故宫文化遗产资源‘走出去’”“严格执行景区最大承载量”“定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具体办法”等多条提案。

 

万捷

 

  万捷: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指导意见》的建议

  随着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海外流散文物回流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在鼓励和促进民间流散文物回流方面,文物艺术品进境的高税负问题已成为文物回流的重要障碍。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下称《税则》)对未超过100年的古物设置了12-14%的进口最惠国税率以及高达50%的普通税率;另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对所有文物艺术品课征17%的进口环节增值税。虽然近年国务院税则委员会将部分艺术品品类进口关税税率由12%暂时下调至6%,但调整后仍然整体税负较高,对文物回流未起明显作用。因此产生了文物有家难回、文物市场流失、国际竞争不公、国家形象受损等问题。万捷提出,调整文物艺术品进境税率已十分必要。

 

李延声

 

  李延声:在京建立林则徐纪念馆

  在文物保护方面,李延声则提出了建立林则徐纪念馆的提案。他谈到,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他领导的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反帝斗争中光辉的一页,抵制列强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他还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据了解,林则徐曾入职清朝的翰林院,在京城居住9年。现位于西城区骡马市大街51号就是林则徐故居。由于年久失修,损毁严重。

  李延声认为,北京市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曾呼吁要加强予以保护、修缮:“我们认为将此故居开辟为小型纪念馆,成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既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又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汪国新

 

  汪国新: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迹的恢复与开发

  在动乱年代,我国的城市文化遗迹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改革改革开放,几乎重建了一个中国,经济大潮一片片吞噬了旧城。城市建筑被摧毁,城市历史被弱化,特色被同化,文化大量流失。

  著名的遗迹和文化亟需得到很好的恢复、保护与开发利用,这不仅是城市的历史文化名片,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英勇奋斗的象征。汪国新提出:理应对城市原有的遗址加强保护与维修;建立一批城市雕塑,集中反映历史文化;深度开发历史相关的文化旅游景点、文化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