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集团首页 > 集团动态

新闻

《了凡四训之我鉴》长篇连载 074 汪汀著 圣人举事 移风易俗

第十七章节:圣人举事,移风易俗

【原典】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chù]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同乐

《了凡四训之我鉴》插图  汪国新

【译文】

什么叫作是非呢?春秋时,鲁国的法律规定,凡是出钱把在其他诸侯国家做奴仆的鲁国人赎回来的人,都可以获得政府的赏金。子贡赎了人,却没有接受赏金,孔子知道后就责备他说:“子贡,这件事你做错了。圣人做事情是要移风易俗的,而且圣人的教化是要施行于百姓,而不是为了自己舒服才去做的。如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如果接受政府的赏金是不廉明的话,那么以后拿什么去赎人?从今以后就不会再有人愿意到其他诸侯那里去赎人了。”

又有一次,子路救了一个溺水者。那个人用一头牛来答谢子路的救命之恩,子路就接受了。孔子高兴地说:“从今以后鲁国见义勇为的人会多起来了。”

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政府的赏金是高尚的,子路接受别人报答的牛是不值得提倡的。但是孔子表扬子路而斥责子贡。于是我们知道,人去行善,不要去计较目前的行为,而是要看是否会流毒后世;不要去计较一时的善行,而是要看能否将善行推向久远;不要去计较自身的感受,而是要看能否推动天下百姓都去行善。即使目前所行虽善,但其所引导的潮流足以害人,则其所行看似善行而实际上不是善行。即使目前所行非善,但是其所引导的潮流完全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则其所行非善也只是表面现象,而实际上却是善行。

这只是就其中一个方面展开的论证而已,其他方面,例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都应当去仔细地选择。

少者怀之

《了凡四训之我鉴》插图 汪国新

【启示】

子贡做了好事不领赎金,而子路救人后领取奖励,孔子认可子路而非子贡,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于他用什么样的规则要求自己,用什么样的使命召唤自己。

在中国古代,罪犯常被罚没官家为奴,法律规定如果想重获自由需要缴纳一定数量的赎金。春秋时鲁国有个规定,凡是从他国赎回鲁国奴隶就有奖励。子贡赎回了鲁国人,认为不接受奖金更高尚;而子路恰恰相反,救人后欣然接受了赏金,孔子认为“子路受牛”才是正确的。

子贡和子路都是圣人的学生,圣人的学生都亲授圣人的教诲,在民间百姓就把这些学生当做圣人的模板来观察、来学习、来模仿。子贡不接受赏金,百姓看在眼里,可能有几种分析:第一,鲁国颁布的这条法令本身可能有问题,要不然子贡怎么会拒绝领赏呢?或者领赏这件事可能根本就是骗局,是假消息;第二,做好事领赏金可能很羞耻,不属于高尚的品德,所以子贡不耻于领赏,我们也都不能领赏;第三,救人以后,领赏就暴露了,出名了,出名会有出名的烦恼,万一德不配位呢?万一亲戚朋友明天就来借钱呢?总之子贡不领赏一定有他的道理。于是乎,孔子的结论是“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而子路则恰恰相反:救人,领赏。连辞让这个环节都没有。

如果说古代版的故事不够深刻,正好有一个现代版“子路受牛”的故事供我们参考。某地一救护车在救援途中发生事故,救护车掉入河中,车门不能打开。司机联系开锁匠,一开锁匠淌水过去为其打开车门。修理完毕后收取费用300元。路人纷纷指责开锁匠不义,结果开锁匠赔礼道歉,并退还了300元。

试想,如果救护车再次发生意外,高尚的锁匠没空来,收费的锁匠不敢来,救援车恐怕就只能继续泡在水里了。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他们研习天道,用宇宙规律要求自己。学生之所以优秀,他们用圣贤的教诲约束自己。人的善心,不能只看到我是否领赏,而要看到我的行为会影响到所有面对同样事情的人;不能只看到当下这个时代,而要想到五百年后,我的行为还能否成为示范效应;不能看到我个人的得失,而要比较整个国家、民族、民风、民俗因为这个举动的整体得失影响。“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这就是圣人的境界!

明朝郑和十岁入宫,在十五世纪初叶七下西洋出使三十六国,解决各国复杂矛盾,发展了贸易,开拓了航路,完成了中国航海史上空前壮举。究其原因,是他小时候听进去一句话:人的一生,你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你坐拥多少财富,享有多高地位,而在于你的肩上担负起了多大的责任。稻盛和夫说:“天命不是我偶然碰上的,而是自己亲手创造的。”

人的健康最终来源于活在天地间的精气神;人的成就最终来自于你对这个社会的责任和使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他们的肩上挑起了教育示范的责任,责任造就了他们的不平凡。

反观自己,作为家庭或者社会的一份子,我究竟担当了多少?

 

书籍完稿于2019年8月

发表于2021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