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集团首页 > 集团动态

新闻

《了凡四训之我鉴》长篇连载 073 汪汀 著 善要积善 德要阴德

第十六章节:善要积善,德要阴德

【原典】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云谷禅悟

《了凡四训之我鉴》插图  汪国新

 

【译文】

什么叫作阴阳呢?凡是做好事而被别人知道了就是阳善,做好事而别人不知道就是阴德。积阴德的人上天会报答他,行阳善的人就会享有人世间的名誉。这世间的名誉也是福报。名誉,是上天所憎恨的。但是那些享有名誉而不去行善的、名不副实的人大多会遭受出人意料的灾祸。而那些虽然没有过错却横遭恶名的人,他们的子孙往往骤然发达,所以阴阳之间是很微妙的啊!

子孙必有兴者

《了凡四训之我鉴》插图 汪国新

【启示】

阳善和阴德带来名望,名望可以助人,也可以毁人,我们怎样理解?

做善事不让人知道,这样善果就永远记在那里而不求现报,叫做积阴德。别人知道了,善就积不住了,随修随报,人人都夸奖,名望越来越大,到后来一点善果都没有了,反而会造很多恶。恶愈积愈多,后果就不堪设想。

名望是个很蹊跷的东西,“名不虚传”的人倒是能够承受的住;“德不配位,名不符实”的人就危险了,稍有不慎就跌落深渊再难翻身。演艺界有许多明星都是在如日中天的时候突然一落千丈的。那么问题来了,按照三世因果的宇宙法则,平常人根本无法知道自己的功德够不够用。所以保守来看,还是不要为名所累,但行好事,不求回报最妥当。已经很有名望的人要注意了,切记一定要用自己的名望去做好事,宣传善知识,弘扬正能量。

公元前203年是楚汉争霸的关键一年,齐国作为第三方势力,成为楚汉双方都需要争取的重要力量。刘邦的谋士郦食其 [li yi ji]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向刘邦请命,要求只身前往齐国说服齐王。这时刘邦早已下达了韩信武装进攻齐国的命令,但是郦食其不肯失去这次重大的、建功立业的机会,执意要去齐国劝降。刘邦最终答应了郦食其的请求。

郦食其到达齐国后成功劝降了齐王田广,而这时韩信的部队也已经抵达了齐国边境。探马报告韩信说:汉王派郦食其作为说客到达齐国,齐王已同意归顺汉王刘邦。韩信收到探报后决定撤军回国。这时韩信的谋士蒯 [kuǎi]通站出来劝阻他说:“将军奉汉王之命讨伐齐国,费尽周折才来到齐地。如今汉王派郦生说服齐王来降 ,此事是否属实尚有疑虑。况且汉王并没有命令将军停止伐齐、班师回朝,怎么能仅凭情报就撤军呢?更重要的是,郦食其是一介儒生,如果他凭三言两语就说服了齐国七十余城投降,那么将军戎马一生,率军数万转战一年多才打下赵国五十余城,难道不感到羞愧吗?不如趁敌人不备,长驱直入扫平齐国,平定齐国的功劳才能归将军您! ”

韩信听取了蒯通的意见,果断发兵攻取齐国。齐国因没有防备迅速被打到了都城临淄。齐王震怒,认为郦食其是阴险狡诈的伪君子,把他活生生下了油锅。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故事。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战争进入到关键阶段。由于秦将李信在一年前攻伐楚国的战争中大败而回,秦王想任用大将王翦再伐楚国,而王翦提出的条件是必须征集六十万军队。六十万之众在当时可以说是秦国全部的军事力量。秦王反复权衡,最终答应了王翦的要求。当秦王把军事指挥权交给王翦后,王翦将军在征伐楚国过程中前后五次派使者向秦王索要良田美宅,为儿孙置办产业,直到战争结束交回兵权后才停止。

为什么郦食其追求功名却遭杀生之祸,而王翦自轻自贱不断请赏田宅反被秦王信任?绝对不是因为两个人之间的才能有高下,没有才能的人不可能创下这样的不世之功,而是因为他们对功名的理解不一样。了凡讲:“名者,造物所忌”,意思是名望和功名你喜欢,韩信也喜欢,人人都喜欢。只有智慧才能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取,什么时候不该取。“才”和“识”的区别就在这儿,才能给了你取得功名的能力,而见识赋予你放弃功名的能力。

看的见得功名就是阳德,而看不见功德才是阴德。

 

书籍完稿于2019年8月

发表于2021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