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集团首页 > 北京孔子画堂 > 儒家文化

孔子庙宇

漳州孔子庙

    漳州庙,又名孔子庙,位于漳州府衙东南方(今市区修文西路西桥小学),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始建。它是集孔庙与漳州府儒学(即州立学校)为一体的建筑群,所以民间俗称为“孔子学”。由于历代帝王加封孔子许多到高无上的头衔,如唐玄宗封他为“文宣王”,宋太宗封他为“先圣文宣王”,元武宗封他为“至圣先师”。所以文庙的建筑规制特别宏大,而且红砖绿瓦,雕梁画栋,华丽堂皇。文庙前面是大街上,立有两座片坊,上书“德配天地”、“道贯古今”,这是对孔子的高度评价。庙门有三道,即棂星门、戟门、仪门。棂星即天田星,象征至高无上的“天”;戟门是皇宫立戟为门的古制,这些充分显示了孔子的权威。方体建筑为大成殿,里面奉祀孔子的塑像,左右配祀“亚圣公”孟轲和“复圣公”颜回。两旁列祀“十哲”,即孔子的得意门生仲由、冉雍、闵损、宰子等十位贤哲。大成殿之前,“御书阁”与“经史阁”两座图书馆并列在大万殿两旁。殿后开凿一口泮池,池中有瑞荷亭。周围是州立学校的各种设施,如明伦堂、讲堂、舍房、膳斋等。后来又陆续添置射辅、儒学仓、崇圣祠、敬一亭、卧碑等配套设施。建庙900多年来,屡次重修和扩建。宋绍熙元年(1190年),知府朱熹增建“宾贤斋”为教授书房,并建“受成斋”做为习武之所。嘉定十六年(1223年),学宫受灾倒毁,知府郑(日方)重建。绍定五年(1232年),知府李勋在西隅辟地建“育德斋”,开办小学。元延(示右)三年(1316年),总管张泉逸、教授高元子重修大成殿、两庑棂星门、戟门。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知府闵梦得将街南丽藻堂旧址(即今延安路“断蛙池”),开辟为府学的泮池,名为丽泽池。值得一提的是,历来有些知名人士捐资赞助修建文庙,如《漳州府志》记载:“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知府赵完壁捐俸修葺大成殿及二门。”“乾隆八年(1743年),巡道王延诤、知府张延球、周贷率乡绅郭元龙、林编、郑蒲、林瑶等,捐资重修文庙。”按照朝延“祀典”规定,地方文武官员和学校师生,每年春、秋要到文庙祭祀,仪式十分隆重,须备帛、猪、羊、酒等供品,设正献官和四名分献官领祭,宣读歌颂孔子功德的祭文,并举行古典“八佾”歌舞表演。在漳州民间,也流行尊孔的习俗,一般是在逢年过节或弟子入学及赴考之前,到文庙去朝拜“孔子公”,虔诚祈求保佑其弟子学业长进、赴考夺魁。
    漳州武庙,又名关帝庙、帝君庙,位于市区西南古龙溪县学旁(今漳州二中附近之新路顶10号)。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由漳州总兵官呼良朋创建。清道光七年(1827年)进行一次重修。现存的庙宇建筑,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巡海道张惟寅、漳州知府蒋允君、龙溪知县吴宜燮共同修建的,前后分为三进,具有古建筑风格。今基本保存完好,但庙中神像及器物已荡然无存,此外,还有许多民间建立的关帝庙分布在漳州各地,关羽,字云长,山西解州人,东汉未年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受封为“汉寿亭侯”。在蜀魏争战中,关羽驻守荆州,因骄傲轻敌而兵败被杀,被追封为“壮缪侯”。民间的关帝信仰起源于宋,盛行于明、清。原因有三:一是历代帝王对关羽的追封逐步升级。宋哲宗封其为“显烈王”,宋徽宗封其为“义勇武安王”,元朝延封其为“显灵义勇武安黄济王”,明神宗封其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关圣帝君”,清顺治皇帝封其为“忠义神武灵(示右)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其地位简直与皇帝同样显赫;二是儒、道、佛三教对关羽的推崇。儒家把他当做“忠孝节义”的典范。道教把他尊奉为“荡魔真君”、“伏魔大帝”。佛教则把他列为寺庙的“伽蓝”,即护法神,甚至有的寺庙中附建关帝殿。这样一来,关羽便成为三教共同崇拜的偶像;三是元末明初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广泛流行,作者罗贯中把关羽塑造为武勇忠义的英雄人物,在民间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样一来,关羽就由人变成了神,成为享受官方祭祀和百姓香火的神祗。由于关帝被说成具有司命禄、佑科举、除病消灾、驱邪避恶、巡察冥司以及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全能”法力,因此各行各业民众都要去武庙祭拜祈求保佑。自古民间也流传许多“关帝显圣”的神话传说,如武将拜关帝为战神,得其武勇神威之助,在战场上百战百胜;商人拜关帝为财神,得其信义经商之助,在商场上财源广进,等等。因而,历来朝拜武庙者要比朝拜文庙的人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