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集团首页 > 北京孔子画堂 > 最新动态

新闻

《了凡四训之我鉴》长篇连载 024 汪汀 著 严于律己 宽于待人

第二十二章节: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原典】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 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 [zhé]颦[pín]蹙[cù]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好人一生平安

《了凡四训之我鉴》插图 汪国新

【译文】

我准备了一个空白的小册子,起名“治心篇”。我每天早晨在公堂审案的时候,就让家人把这本册子交给衙役,让他们放在办公桌上,把我所做的善事和恶事,无论多么小的事情都记录下来,每天晚上便在庭院中摆了桌子,效仿宋朝御使赵阅道,焚香祷告天帝。

你母亲看到我所做的善事不多,皱着眉头说:“我以前在家帮着你做善事,所以你许下的三千件善事心愿才能尽快做完。如今你许了做一万件善事,衙门中又没有什么善事可做,什么时候才能圆满呢?”

《了凡四训之我鉴》插图 汪国新

【启示】

古人常讲“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现代人不理解,为什么我要对别人好,对自己、对身边人严格呢?明明应该反过来,对自己不要苛求,对身边人宽松,自己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对自己严格是因为对自己有更高要求,对别人宽松是因为有宽广的胸怀与悲天悯人的情怀。

了凡先生在宝坻(天津)任上写了很多书,大多是兴修水利、耕田务农方面的书,都是发心服务社会、利益大众的善知识。他的人生经历让他明白了,只有积德行善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真理,我必须把我生命中的每天、每时、每刻都投入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去。而那些尔虞我诈、机关算尽的人其实是非常可怜、无明的人。了凡曾经也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只不过我很有幸得到了云谷的点化和帮助,所以我要用更宽广的胸怀接纳他们,更悲天悯人的态度帮助他们。因此,“严于律己”是善,“宽于待人”同样是善的表现。

有文凭不等于有文化,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了凡有一位好母亲,了凡同样有一位好妻子。好妻子的标准是什么呢?能够心心念念帮助丈夫做善事,帮助丈夫服务社会的就是好妻子、好女人。反之,一天到晚抱怨丈夫得到的太少,让丈夫违背良心做事的女人,就不是好女人。一个男人场面上的成就和背后支撑他的女人是分不开的,古代一人做官,全家“封妻荫子”是有道理的。

“功过格”在明朝末年很流行,读书人多以此来修身。他们将善的事情记在功格下面,把过错记在过格下面,每天总结、反省,用来提升自己。了凡先生做了宝坻知县后的“治心篇”也是这个原理。佛门中莲池大师也编有功过格,叫做“自知录”,是以佛法的善恶标准,提供给弟子做断恶修善的功课。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古代不同,目前暂时还没有看到结合当下这个时代的功过格。其实功过格非常重要,它能够成为一个重要的日常行为参考,类似于犹太人的《塔木德》。现代人的行为准则都太简单了,也不够系统性。比如不迟到、不早退、不随地吐痰等等,不能成为现代社会行为指南和道德参考。现代人面临的两个大问题:一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行善;二是不知道如何去行善。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宁可做一个善良、包容、博爱的凡人,胜过做一个刻薄、虚伪、狡诈的成功人士。

从学术上分析佛教的大乘和小乘很难理解,我个人有个不太专业但是比较简单的办法,来区分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如果看见数字,或是方法论的就是小乘佛法;没有数字的就是大乘佛法。打个比方“功过格”就是比较典型的小乘佛法。了凡先生发愿的三千件善事也是小乘佛法。而大乘没有数字,因为大乘是当下、马上、立刻从心里面改了,心里对了,外面诸事就对了。因为心是源文件,行是复印机。最典型的例子,比如《水浒传》里的鲁智深,真的能够做到“听潮则止”,立地成佛。再比如济公师傅,他是百无禁忌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但是大乘佛法不容易模仿,凡人还是应该从学习小乘佛法开始扎扎实实修行。

 

书籍完稿于2019年8月

发表于2021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