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汪国新参加《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15)》发布会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的法治实施专题研讨会

3月28日,中国行为法学会和中南大学共同编纂的《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15)》在中国科技会堂发布。中国行为法学会会长、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江必新,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苏泽林,中国行为法学会顾问、原中央纪委副部级专职巡视监察专员戴俭明,原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郜风涛,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委员马儒沛,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第二巡回法庭庭长胡云腾,中国行为法学会法治中国诗书画院院长汪国新以及来自全国人大、国务院法制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卫计委等机关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对外经贸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等院校的领导、专家学者近百人出席会议。

江必新在专题研讨会上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为中国的法治实施指明了方向,而且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在振奋人心的法治建设中贡献锦囊妙策,以切实的行动助推法治实施工作提质增效。
与会代表就法治理论创新、国家治理与法治实施、国家发展战略、微观法治、宪法法律实施、“互联网+”时代的法治新动向、司法体制改革、金融法治建设、政务公开、生育政策调整等论题做了发言。
据悉,《中国法治实施报告》(CLER)项目由中国行为法学会和中南大学于2013年联合发起,旨在围绕十八大以来中国法治建设新阶段的中心任务,聚焦法治实施,记录中国法治发展历程,为法治中国实践提供系统的“年度体检”,为法治实施的推进出谋划策。《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15)》由来自18所国内著名高校、6家实务部门、两大主流媒体、52位专家联袂创作。
报告认为,2015年是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部署的第一年。在经济步入新常态、转型进入深水区的复杂形势下,2015年中国法治实施在整体持续快速进步,在诸多具体领域和环节的重大进展令人瞩目,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国家运行的基本常态。2015年,中国法治实施成效显著,法律的效力进一步增强,实施效率明显提高,法治实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同步提升并相互促进,高效法治实施体系正在形成。总体来看,2015年中国法治实施的重要特点有十:(一)法治与改革良性互动、正向循环。(二)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定型是制度建设的发展趋势。(三)制度完善聚焦于有效实施、切实落地。(四)法治实施的体系性建设不断加强。(五)指导案例制度在法治实施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六)维系各类安全成为当下法治重要的时代使命。(七)互联网助力法治实施,公开与服务全面优化。(八)法治创新彰显法治实施能力。(九)专家、智库高频次参与促进法治实施,科研与实践快速对接。(十)公民法治观念普遍增强,社会法治环境显著优化。
报告同时也指出,2015年,中国法治进程中也暴露出诸多具体问题和缺失,需要认真思考和着力改进。从法治实施体系的整体层面来看,有两大问题在2015年表现尤为明显,值得高度重视:一是运用法治与滥用法治的情形并存,法治社会短板效应显现;二是创新与法治之间张力日显,法律实施尴尬应对“空窗期”。
报告共分五编:总报告,实现梳理年度法治实施的总体情况,展示全局;七大部门法实施报告,分章阐述法律体系各部门实施进展,突出专域;四大法治实施专题报告,深入探索年度法治实施重要主题,聚焦要点;两部涉外法治运行报告,研究影响中国法治的国际法运行,全球视野;十大典型事件名家评析,解读年度最受关注的十大法治事例,见微知著。


中国行为法学会法治中国诗书画院院长汪国新出席会议

发布会后召开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的法治实施”专题研讨会。与会代表就法治理论创新、国家治理与法治实施、国家发展战略、微观法治、宪法法律实施、“互联网+”时代的法治新动向、司法体制改革、金融法治建设、政务公开、生育政策调整等论题做了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