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就是文化的香火
本报记者 朱婷
2015-04-23期08版

“我读书和别人不一样,由于家庭原因,我很早就不能上学了,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书的阅读和喜爱。”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书画家汪国新告诉记者,由于父亲去世早,母亲一个人拉扯五个孩子,为了分担家庭的重担,小学毕业的他便参加工作。离开了心心念念的校园,他对知识的渴求比同龄人更为强烈,从少年时代一直到现在,只要有时间他就会进行阅读。
汪国新仍然记得小时候父亲教他读书的场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父亲博览群书,还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从小偎依在慈父怀里,听父亲讲三国故事、看连环画,幼小的汪国新对书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觉得那是另外一个广袤神奇的世界。当时街上有连环画的书摊,那曲折动人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插图,给了他直接的观感,影响到他后来进入美术领域。小学毕业时,汪国新便已读遍了四大名著和中国通史。
13岁就参加工作的汪国新,当过农民工,做过新华书店的售货员。小小年纪的他背着一箱箱书,来到各个县和公社,到机关、学校、村里卖书。在农村,把农民的木板房门卸下来摆书摊,没人买书的时候,他便捧着书津津有味地看上一阵儿。他如饥似渴地读高尔基、读奥斯特洛夫斯基,把这些人物视作人生榜样。“直到现在,我的眼睛都很少有离开书和报纸的时候。”汪国新说。
大量的阅读打下的深厚基础,加上对文艺的直觉和天赋,让汪国新走上了诗文书画创作之路。写了数千首诗的他,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一个小学生能成为作协会员,很是意外。”他说,这也大大鼓励了他的信心,对后来美术创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读书就是文化的香火。”汪国新对记者表示,中国古人用诗书来教化人,阅读经典是对文化的传承。读你的诗、看你的画,一眼就能看到你的文化底蕴。汪国新说,现在整个社会都偏于浮躁,许多人不愿读书尤其是不愿读传统经典书籍。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培养人的格调,涵养一个民族的精气神,还是要靠多读书。作为知识分子,更应该有责任和担当,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去引领全社会读书的风气。
现在许多人都在手机上获取资讯,他建议还是要看纸质本,一本好书更是要读许多遍。一定要有完整的时间,让你跳出世俗,在书中舒展胸中怀抱,放眼历史和社会,才能有所学、有所思。而读书多了,谈吐自然言之有物、不落俗套,与知心好友探讨思想、交流对世事的见解,同样是人生一大乐趣。
“一个全民阅读的社会,一定是一个书香的社会、温馨的社会。”汪国新表示,希望天天都是读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