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新院长、郑桂兰董事长出席两岸三地道教宫观联谊会暨李信军道长与中国书画大家作品联展

2014年11月22日,文当载经世大道,书当寄家国情怀。书家胜景,道者情怀。书法艺术,一直是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史上众多高道大德对之青睐有加,借以咏怀寄情,与时代共进,为家国助力。在中国人祭祖忆先的重要节日“寒衣节”之际,两岸三地道教宫观联谊会暨李信军道长与中国书画大家作品展在中国道教第一丛林北京白云观隆重开幕。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出席并讲话。本次联谊与展览活动为期3天,由中国书画院、中国智库理事会主办,北京白云观承办,香港蓬瀛仙馆、台北指南宫协办,来自大陆、香港、台湾的道教界人士和在京各界名流3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法治诗书画院院长汪国新受邀出席开幕式。

北京燕山红文化集团董事长、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郑桂兰受邀出席。

本次展览荟集了北京白云观监院李信军道长历时两年,精心撰写的66幅隶书作品,既有古朴厚重、于正醇和的书家法度,也有行云流水、自然真朴的道家情怀,是其书法功力与个人风格的第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其多年隶书研究与创作的艺术结晶。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在讲话中表示,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典瑰宝,蕴藏着几千年以降的厚重民族文化精髓,是当代中华儿女从中汲取力量,共同致力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国梦的题中之义之一,是传统复兴梦、文化复兴梦,包括我们的艺术复兴梦、书法复兴梦,为传统文化的复兴努力,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责任,也是道教界人士的责任。这次展览,就是这样一种责任的体现。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诗书画家汪国新现场挥毫泼墨。

李信军道长在发言中表示,当前,我国对传统文化艺术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强调艺术的品味。唯有重视中国几千年的正统文化才是王道。基于这一理念,我们想通过这次和以后的更多展览,让更多的人们了解传统文化、走近传统艺术,特别是对深藏于中华沃土几千年的、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道教”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从中汲取营养、净化心灵,找到精神家园,找回自觉与自信。“敬天法祖,尊师重道”,我们有责任继续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和创新,继承和发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携起手来尽自己绵薄之力,共同为华夏福祉增砖添瓦。

香港蓬瀛仙馆洪少陵馆长在发言中认为,中国的书法艺术,起于点画、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追求真性情、真意气,具有极强的、持久不衰的生命力。书画一家,书道同源,书画艺术和道文化自古就相互交融,共同繁衍和发展。习书者必先修身立德,凡是有大成就者,无不与“道”结有深厚的情谊或受其影响、启发。
台北指南宫代表王樱花女士认为,中国的书法艺术,历经数千年。这一古老文字的创造、演变与发展,时间久远,变革艰辛,极尽辉煌,值得所有炎黄子孙引以为豪。道文化和书法、绘画艺术一直相互促进、相互演变、相互影响。
开幕式期间,北京白云观舒理法道长携学生宋佑兰演奏古琴曲《渔樵问答》,反映了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和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北京白云观王明山道长展示了武当太极,动作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诠释太极的核心和要义。

据介绍,两岸三地道教宫观联谊会是由北京白云观、香港蓬瀛仙馆、台北指南宫共同发起,旨在团结内地和港澳台道教界广泛联系、文化交流,以期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兄弟联谊活动。多年来,三宫观每年定期举行联谊,并在多省市修建希望学校,帮扶贫困学子;助残济困,修桥铺路;支持帮助多个贫困宫观建设,满足信教群众的宗教需求,彰显了道教济世利人、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在教内外获得了一致好评。

道教历史悠久,光辉灿烂。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原世界科协主席、英国皇家学者李约瑟教授说,道家又能将自己的理论付之实行。所以东方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渊源于道家。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道教与书画艺术自古以来就有深厚情结,历代高道均善词章翰墨丹青之学。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书圣王羲之,唐朝草书大家贺知章、画圣吴道子、颜真卿、司马承祯,元朝松雪道人赵孟頫、大痴道人黄公望、武宗元,清代的八大山人朱耷等,都是对道教虔诚信仰的书画大家,他们的艺术成就泽及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