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集团首页 > 北京孔子画堂 > 最新动态

新闻

汪国新诗书画院“唱诗班”成果展示

 

   《长忆歌》是汪国新先生写于1988年的一首诗,当年汪老师刚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当时的汪先生年届不惑,回首半生,风雨兼程,苦乐参半,有感而发。这是一首自传体七言古诗,曾经获得了“传世杯”中华经典诗词大赛一等奖。反映的并非功成名就的志得意满,而是记录了汪老师从出生到成名的一段心酸经历。

    新进员工在汪国新老师和郑桂兰董事长面前第一次表演了《长忆歌》。这是员工们送给他们的一个小惊喜。我们在表演这个节目时全情投入,不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作品,而是在熟知了汪老师的人生历程和艺术成就之后,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完成了初次表演。这次“处女秀”让汪老师夫妇眼中闪现了些许泪光,拨动了他们内心的情感,他们也窥见了我们无穷的潜力。

   《长忆歌》共有一百句,全体员工从一开始无法顺利读完,到最后能用唱歌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付出的努力不言而喻。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画院这个小团队中,从最初表现形式的构思到最后的成品,大家都在共同努力。

    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它自己的气息和灵魂。大家都认为自己不仅仅是在唱一首诗更是在唱汪老师的一段经历,当我们读到“父魂游丝风灯弱,马面牛头一链锁”时,我们仿佛看到了他苦难的成长足迹;当我们读到“毒日危巢风兼火,白烟黑木无雀”时,我们为他的无助而落泪;读到“忽如红海从天落,巨手一挥势倾国”时,我们为汪老师的功成名就感到由衷的喜悦;读到“最是良缘天作合,槐荫树下遇娇娥”,我们也只能感慨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美好姻缘。

    对于《长忆歌》的表演,不仅是感情的一次升华,更是对中华古典文化的一种创新和传承。画院工作人员的全体努力给《长忆歌》赋予了时代气息和新的生命力。

                                                文字:郑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