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新委员参与两会文艺组讨论并发言
2013年3月4日,参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的委员们进行了小组讨论,文艺组各委员们就文化与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探讨,大家积极踊跃,各抒己见,切身实际为文艺的发展献计献策。汪国新委员参与了此次讨论并做了发言。

汪委员就传统文化的保护、文化强国、民生问题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他强调城镇建设的发展中,一定要注意保护传统的文化,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因适应现代化发展该改建的传统地域,在建成之后应及时的采取恢复措施,以避免当地传统文化出现突然的断层和消失的现象。
中国作为文化强国,不仅国内的文化要全面强大,更需要积极的向国外传播我们的优秀文化,目前国际上我们的文化认知率还不够,加之外国文化的的不断流入,一些本土固有的文化正在逐渐的被忽略,所以作为文化强国,不但要自强,更重要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让中国的文化得到世界的公认,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外文化的推动力,让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民生食盐问题。目前食盐行业浮现的垄断销售现象,食盐的价格不断的肆意提高,给人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也违背了国家正规的市场规律,需要国家和人民共同的管理和监督,实现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

讨论结束后,汪先生接受了等候在会场外的三家内地电视台和台湾媒体记者的采访。
采访主要围绕如何看待习总书记提出一系列节俭的措施、如何看待小记者采访两会、书法进校园等问题。
汪先生说一个奢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老子曰,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一个民族随时都要保持节俭的风气,提高全民的节俭意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尚礼的民族,以请客吃饭为沟通交流的方式是一个礼仪内容,但需要一个“度”不要让正常的礼仪变成一种浪费的行为,这是一个需要全民长期保持的优良传统。
小记者采访两会的形式,是一种从小培养祖国的新生代爱国情感的有利条件。从小树立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用一句话形容他们这种作为便是“年少志高,爱国情怀”。
在全世界上只有中国的字可以作为单独的艺术欣赏,我们中国的毛笔形成了正草隶篆等各种字体,成为一种文化载体。从秦朝开始至今两千多年的笔墨历史,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艺术。近年来一些外国语言影响着中国孩子的课堂,尤其是英语的逐渐的普及,很多孩子一口流利的外语却不懂得什么是汉字,很多学校缺乏对本国文字的教育,这也是教育模式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